为解决罗汉果产业面临的技术瓶颈,近日,广西药用植物园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联合组建专家团队,赴河池市凤山县、桂林市灵川县和永福县等罗汉果主产区,开展中药材生产调研与技术服务工作,为推动罗汉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罗汉果作为广西特有的药食两用甜味资源,是当地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近年来,罗汉果种植面临病害发生率高、人工授粉成本高、生产效率提升难等突出问题。为此,专家服务团深入田间地头,重点围绕罗汉果自然授粉和青枯病防治开展技术指导工作。
长期以来,罗汉果生产长期受制于人工授粉工作量大、劳动成本高的问题,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在凤山县长洲镇产区,小规模种植的罗汉果表现出较高的自然授粉结果率,这一发现为技术推广带来新希望。专家组深入三个产区,针对品种来源、种植环境、周边植被、造访昆虫种类、密度及造访时间等关键因素进行实地调研,对比统计自然授粉和人工授粉的结果率,并走访多家种植户,详细了解日常管理措施。调查分析表明,罗汉果自然授粉主要属于虫媒授粉类型,种植区生态环境是影响授粉昆虫来源和密度的关键因素。专家组据此对适宜自然授粉的种植环境选择、保护和管理提出了具体建议。目前,由来自北京的罗汉果专家罗祖良教授采集的授粉昆虫样本已被带回,相关种类鉴定工作正在推进。
青枯病是罗汉果生产中的常见病害,多发生于7月前后高温高湿季节。在凤山县长洲镇板均村周隆升等多个农户的种植块中,该病发生较为严重。现场可见累累果实虽悬挂于棚架上,但因藤蔓已干枯,无法继续膨大和利用,导致前期投入的肥料和人工成本尽损,农户经济损失严重。专家组开展现场指导时指出,青枯病是一种发病急、危害重的细菌性病害,防治需采取综合措施:一是及时排水控湿,降低田间土壤湿度;二是用春雷霉素加甲基恶霉灵进行灌根防治。
通过此次技术服务,种植户系统掌握了罗汉果花期管理、病虫害识别与绿色防治等关键技术。专家团队表示,将持续跟进技术推广效果,为罗汉果产业稳产高产提供科技支撑,助力乡村振兴和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各位旅客,12号车厢有乘客腰痛剧烈...
2025年9月3日,一个载入...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药品联动管理机制...
8月26日至28日,以“弘扬工匠精神...
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记者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