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较多地听到“乙肝”,但是对于戊肝却知之甚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肝炎,有什么危害,通过什么途径传播,我们又能如何预防呢?
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有五种,戊肝是其中的一种,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会随着感染动物或人的粪便排出体外,戊肝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戊肝是人畜共患病,猪、鹿等动物是常见携带病毒的宿主,而某些贝类也携带有戊肝病毒,因此如果不小心进食了未煮熟的动物肉类、内脏以及海产品,饮用了被戊肝病毒污染的水,都可能感染戊肝病毒引起发病。另外,戊肝也存在通过输血感染的可能性。
目前全球大约每年有2200万人感染戊肝,大约有330万人出现相应的肝炎临床症状,可能造成7万人死亡。全球大约有1/3的人一生之中至少感染过一次戊肝病毒。目前我国因饮用水污染造成的大规模聚集性病例少见,而因食用动物肉类、内脏、海产品类导致的散发病例较常见。但研究表明,我国多个地区的戊肝病例时空分布规律仍然与当地降水量有一定的关联。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当水源被污染后,更多的宿主动物暴露于污水环境中,进食导致的感染风险也会增加。我国戊肝发病率近年来持续上升,2012年起已超过甲肝,每年3-4月为发病高峰期。
戊肝潜伏期大约在2周到10周,平均5~6周。儿童感染戊肝病毒通常症状较轻,常表现为无症状或轻微的消化道症状。而典型急性戊肝则表现为初始低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继而可有腹痛、皮疹、瘙痒和关节疼痛,如果此时戊肝病毒对机体的破坏没有得到遏制,则进一步出现黄疸、小便颜色变深及大便颜色变浅,同时影像学可发现肝脏轻微肿大且有压痛。老年患者和孕妇易出现重症表现,如胆红素水平迅速上升,皮肤、巩膜出现深度黄染,全身出现出血点乃至瘀点瘀斑,肝脏体积缩小明显,腹腔积液,甚至谵妄和昏迷(肝性脑病),这些表现提示患者很可能出现了肝脏衰竭,表明病情十分危重,一部分患者因此死亡。
部分戊肝患者会出现肝外损害,且近年来报道不断增多,以神经系统的肝外损害最为常见,如格林巴利综合征,这是一种引起肌无力的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另外戊肝病毒也会累及到泌尿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甲状腺、生殖系统等。
戊肝要如何诊断呢?戊肝和其他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较类似,无法直接从临床特点进行鉴别。戊肝更易出现发热和胆管损害而出现黄疸,但确诊仍然需要实验室检查。如果发现患者血液中戊肝IgM抗体或戊肝病毒阳性,则戊肝病毒感染明确。如粪便中戊肝病毒阳性,也可确诊感染。
既往认为,戊肝全是急性感染,但近年来发现,戊肝病毒已具备慢性感染能力,自2008年开始,全球开始陆续发现慢性戊肝感染,大多集中在免疫缺陷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患者、接受化疗及造血干细胞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患者、长期服用激素的患者等。但现在发现越来越多的慢性戊肝感染者为免疫功能正常的健康人群。大多数慢性感染患者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可能仅持续感觉到疲劳,实验室检查仅表现为转氨酶不升高或轻度升高。
戊肝具有一定的自限性,通常不需要住院治疗。强调适当休息、合理营养,如病情好转,可适度增加运动量,以不疲劳为原则,直至症状完全消失。饮食上强调充足营养,不必过度限制脂肪摄入。如出现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等临床表现,则应予以降酶、退黄等治疗;如出现肝衰竭相关症状,应予以抗肝昏迷、退黄、止血或/和人工肝治疗,必要时考虑肝脏移植。
目前对于戊肝的预防在社会管控层面主要为保证清洁饮用水、对下水道及粪便进行妥善管控及处理,个人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戊肝患者,尽量单独隔离,配备独立卫生间,患者的粪便及呕吐物应使用消毒剂进行处理。饮用清洁水源,白开水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食物均需煮熟,不生吃不卫生的蔬菜水果等。2012年,第一款戊肝疫苗上市,可提供长达30年的免疫保护,故而建议易感人群均进行主动免疫,接种疫苗是预防戊肝最经济、便捷且有效的方式。(作者: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殷俊,李家斌)
元宵节临近,市场上元宵、汤圆等节令食...
春季开学之际,为进一步巩固校园食品安...
为进一步加强《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
新年将至,年味渐浓。锡林郭勒盟中心医...
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海南...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全防范...